- A+
下载电子版,链接在文末处!
一、电解质
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2)、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2、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3、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1)、强电解质用“=”;弱电解质用“⇌”。
2)、多元弱酸分步电离,且第一步电离程度远远大于第二步。
例:碳酸:H2CO3 ⇌ H++HCO3-,HCO3- ⇌ H++CO32-。
3)、多元弱碱的电离一步写出。
例:氢氧化铁:Fe(OH)3 ⇌ Fe3++3OH- 。
4)、酸式盐的电离
强酸的酸式盐溶于水完全电离。
例:NaHSO4 = Na++H++SO42-。
弱酸的酸式盐中酸式酸根离子不完全电离。
例:NaHCO3的电离方程式:NaHCO3 = Na++HCO3- HCO3- ⇌ H++CO32- 。
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1、电离平衡的建立
在一定条件(如温度、浓度)下,当弱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和离子结合成弱电解质分子的速率相等时,达到了电离平衡状态。
2、电离平衡的特征
3、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浓度、温度等因素对电离平衡有一定的影响。
1)、浓度
浓度降低(加水稀释),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但弱电解质分子及弱电解质电离出的离子浓度都降低。
2)、温度
弱电解质的电离是一个吸热的过程,升高温度,电离平衡向电离的方向移动,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增大。
3)、同离子效应
在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含有弱电解质电离产生的某种离子的物质,使离子浓度增大,促使电离平衡逆向(即离子结合成分子的方向)移动,反之,平衡正向(即电离方向)移动。
4、电离常数
1)、概念
在一定条件下,弱电解质在达到电离平衡时,溶液中电离所生成的各种离子浓度的乘积跟溶液中未电离的分子浓度的比值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叫做电离常数,用K来表示(一般酸的电离常数用Ka表示,碱的电离常数用Kb表示)。
2)、电离常数的意义
在一定条件下,根据电离常数数值的大小,可以估算弱电解质电离的程度,K值越大,电离程度越大,弱酸酸性越强。
例:相同条件下常见弱酸的酸性强弱:
3)、电离常数的影响因素
a、电离常数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b、电离常数与弱酸、弱碱的浓度无关,同一温度下,不论弱酸、弱碱的浓度如何变化,电离常数是不会改变的。
三、判断强、弱电解质的方法
证明电解质为弱电解质的实验设计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思考(以CH3COOH为例):
1、从弱电解质的电离特点分析
1)、配制0.1 mol·L-1的醋酸溶液,测得该溶液的pH>1。
2)、配制浓度相同的盐酸和醋酸溶液,取相同体积的盐酸和醋酸分别加入烧杯中,接通电源,观察灯泡亮度,接盐酸的灯泡更亮。
3)、配制相同浓度的盐酸和醋酸溶液,分别测定两溶液的pH,醋酸溶液的pH大。
4)、用已知浓度的盐酸和醋酸溶液分别配制pH=1的两种溶液,取相同体积溶液并加入足量的锌,用排水法收集生成的氢气,醋酸产生氢气的量多。
2、从影响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外界因素分析
把一定浓度的醋酸溶液分成两等份,其中一份加入醋酸钠固体,然后分别加入形状相同质量相同的锌,未加醋酸钠固体的生成氢气的速率更快。
3、.从盐类水解的角度分析
1)、配制某浓度的醋酸钠溶液,向其中加入几滴酚酞溶液,然后加热,溶液红色变深。
2)、配制某浓度的醋酸钠溶液,向其中加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淡红色。
3)、用玻璃棒蘸取一定浓度的醋酸钠溶液滴在pH试纸上,测得其pH>7。
四、弱电解质的电离问题
1、多元弱酸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关系
几种多元弱酸的电离常数(25 ℃)
注意: 一般,K1 ≫ K2 ≫ K3,即第二步电离通常比第一步电离难得多,第三步电离又比第二步电离难得多。因此计算多元弱酸溶液中的c(H+)及比较弱酸的酸性相对强弱时,通常只考虑第一步电离。
2、一元强酸与一元弱酸的比较
1)、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相同体积的一元强酸(如盐酸)与一元弱酸(如醋酸)的比较(见下表)
2)、相同pH、相同体积的一元强酸(如盐酸)与一元弱酸(如醋酸)的比较(见下表)
3、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电离平衡受外界条件(如温度、浓度等因素)的影响遵循勒夏特列原理。
往期回顾,一键直达
- 我的微信
- 微信扫一扫
-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